守住非转基因黑龙江省豆企艰难战豆 九成企业认栽
生活报8月11日讯 “我们企业生存实在是太难了,到底啥时候能出政策?”6日,在“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”座谈会上,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又被大豆加工公司给“盯”上了。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已经成立六年了,同样的问题,王小语也被追问了六年。他给出的答案依旧很勉强:“再等等吧”。
“美国人先在高价位上倾销给中国,把一些油脂企业给养肥了,然后再掏空让你狠跌3年,跌得你种植培养面积萎缩了,不得不去进口转基因大豆。”在谈到2004年的“大豆战争”时,王小语如是说。
2004年 “大豆战争”,余威犹存。美国通过长期资金市场把中国大豆产业逼到了“死胡同”,此后价格相对低廉的美国转基因大豆如潮涌入,豆价持续暴跌,让国内非转基因的大豆加工公司几乎全军覆没,国内种植业也遭受重创。
这场“大豆战争”彻底改变了国内大豆加工业的大环境,作为大豆主产区,黑龙江企业不幸“躺着中枪”了,最直接的表现是大豆养殖面积多年来持续缩减。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6740万亩,2011年5193万亩,2012年仅为3899万亩,只相当于2003年的40%左右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在飙升,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5838万吨,比1996年增加了52倍。
大豆种植培养面积的缩减,加上低价转基因进口豆的冲击,接连逼停了我省很多油脂加工公司。记者从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了解到,目前我省拥有大豆油脂加工公司150多家,其中日解决能力200吨以上的共有88个厂,现如今九成以上企业都在停工。
“这日子太难熬了!”吉庆油脂副总经理刘鸿飞对此感触颇深,这位已经从事大豆加工行业30年的战“豆”前辈,先后在三江油脂、哈高科、吉庆油脂工作过。30年的战“豆”经验本应让他在这个行业里如鱼得水,但眼下他甚至没办法保证企业扭亏为盈,企业只能“阶段性开工”。截止到8月,日加工能力曾超过1000吨的吉庆油脂已经停产半年了。“我们曾经想过让企业转型,完成深加工改造,但没钱,为了止损只好停产,已经没别的招了,现在只能指望着政策拉一把。”刘鸿飞无奈地说。
与单纯的油脂企业相比,哈高科作为我省大豆蛋白主要加工企业,似乎略占优势,但也难保不亏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品质,他们从始至终坚持采用原料价格更高的非转基因大豆,但这也代表着他们必面对“产一吨亏一吨,越产越亏”的尴尬境遇。
今年年初,渐渐“吃不消”的哈高科,不得不将大豆加工数量已由前些年的12000吨缩减为6000吨,这不是为了盈利,仅仅是为了“少赔一点儿”。
“怎么说呢,我们从始至终在苦撑!”哈高科总经理艾涛在提到“苦撑”这个词时,语调明显加重。沉重语气的背后,是他重重顾虑下难以启齿的亏损数额。艾涛和记者说,哈高科一直是“有品牌没效益”,目前还没停产过,但这几年也从没盈利过。作为上市公司,虽然在集团的统筹下得以存活,但一直是集团内的亏损大户,只能靠房地产等其他盈利行业“接济”度日。
为了不坐以待毙,艾涛想了很多招去找活路。“既然迟迟等不到政策,我们只好自己发展产业链”,尽管“船大难掉头”,哈高科还是开始了艰难地转型,目前正在逐渐延伸产业链,生产高的附加价值的大豆产品,把大豆“吃干榨净”来争取利润。“我们现在正在生产一些高端乳制品、营养品、饮品系列等,这回总算见了点儿起色,亏还是亏,但不至于亏得那么多了。”艾涛在苦等过程中,终于凭着集团化这个靠山见到了一丝曙光。
哈高科生产出的优质大豆蛋白产品,曾让艾涛一度深深以此为荣,但如今的亏损却让他脸上无光。让他一直不理解的是,“咱黑龙江产的大豆,非转基因的,绝对绿色安全,可大家怎么就不认呢?!”在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潘文华看来,艾涛的不理解,其实很容易理解。“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只认牌子和知名度,到底有多少人在购买豆制品时,会去认真看一眼是否为转基因的呢?”
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旗下的“九三”牌油脂企业,从始至终坚持省内五个厂加工非转基因大豆。作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扛大旗者,该集团经营部副经理鞠伟坦言:“扛大旗者不敢当,我们实在是有点儿扛不动了。”
进入“九三”工作的第十年,鞠伟依然清楚地记得最初进厂时的红火场面,那是“九三”最辉煌的时期。“那时,进厂的送粮车绝大多数都是一辆接着一辆,厂子的打产率是100%,日加工大豆六七千吨,年加工210万吨。而且我们下到农村去,地里全都是绿油油的豆苗。”
而如今的局面是,加工非转基因大豆这块“蛋糕”非但难以做大做强,“九三”甚至“严重吃不饱”,五家厂子“分食”一年60万吨的大豆,以此来“摊薄”固定成本的损耗,平均一年仅开工3至4个月。
“九三”曾采取过一些自救方法,但却备受竞争对手打压,引起过不小的争议。面对质疑,鞠伟的回应显得颇为悲壮,“无论如何,我们得先活着,作为一个企业,生存是第一位的,死了还谈什么意义?拿什么扛旗?!”用鞠伟的话说,“九三”设备一流、技术一流、人才一流,但却在长期资金市场的冲击下,一度很受伤,“尽管如此,我们仍旧是想要死死地守住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的这片‘净土’,这是一种责任,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就这么没了!”
为了活下去,“九三”投资了数亿元,建立了大豆产品深加工生产线,生产磷脂、大豆异黄酮、维E等,同时延长产业链,向餐桌靠拢,生产豆腐、豆奶、豆浆粉,并扩展营业范围,经营玉米、水稻杂粮等。
“这几年大豆与玉米每亩的效益比是1:3.5,农民不愿意种豆,从前黑龙江遍地是大豆苗,现在都被成片的玉米挤占了”。鞠伟和记者说,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豆源,调动起农民种植积极性,从2010年开始,“九三”率先实行“延期点价”,与农户签订大豆收购合同。每年新豆收获时,省去存储环节,豆农可直接将大豆从地头拉进厂里,在国储收购结束之前的几个月里,企业每天根据大豆现、期货市场行情报价的变化向豆农报价,豆农觉得哪天价格合适,可以每时每刻提出结算。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农民增收,也能保证企业有豆,二者实现双赢。
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十分赞同这种“延期点价”的模式,他也提出了一个想法:国储为保护农民利益收购大豆,轮储方式已经从定向放售转为“拍卖模式”,那么,步子能否迈的更大一些?王小语认为国储调控机制需要与时俱进,“在我看来,‘延期点价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,如此一来,大豆加工公司可以随要随取,调控更加科学,也更市场化。”
尽管“九三”做了很多努力,依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国产大豆的颓势。“我们算过一笔账,进口转基因大豆周转速度快,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融资容易、便利,再加上收储费用、运费等算下来,使用一吨进口豆要比使用一吨国产豆节省本金260元,这让国产大豆在价格上始终处于劣势。”鞠伟称,进口转基因大豆与国产大豆在成本上的价差,似乎成了挡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鸿沟,“现在国家拿钱补贴豆农,补贴国储,但却未将大豆加工公司纳入补贴对象,而恰恰只有企业才让大豆真正‘流动’起来,只有豆活起来了,豆农才有种豆积极性,整个大豆市场才能跟着活起来。”
如今,九三和省内大部分油脂加工公司一样,一边坚守,一边寄希望于政策能带来“一线曙光”。
- 上一篇:油脂有“料”(供需篇):进口菜籽油的供需格局分析
- 下一篇:海南周刊 琼州豆食地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