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光盯着零食你吃得最多的反式脂肪藏在厨房里
如今,「反式脂肪」已经基本上成了全民公敌,增肥、致心脑血管疾病、升高癌症风险的健康隐患也已经广为人知。
重视反式脂肪是好事,不过看见起酥油、人造黄油、氢化油、代可可脂等字眼就要揪出来,以反式脂肪的罪名「逮捕」,这恐怕是食物界最大的网络冤案了。
我国实行的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规定,原料里只要用了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东西(也就是出现上面列举的字眼),就必须标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给消费者看。
根据国标规定,食品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≤ 0.3g/100g,就可以标示为 0。只要不是一天吃一两斤,都不用太担心反式脂肪超标。
要说对健康的危害上,反式脂肪确实罪不可赦,但炮火对准小零食喊打喊杀,可能让我们忽略了最大的反式脂肪来源。
我们摄入的人造反式脂肪中,所有的小零食加起来总共只贡献了 21.4%。来自糕点、饼干和面包的分别只有 4.1%、2.5% 和 2.3%。
植物油本身可能含有少量反式脂肪,因为精炼过程中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脱臭处理,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脂肪酸产生。
市售精炼类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含量一般介于 0%~3% 之间,随着油品工艺不断革新,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在不断降低,买正规品牌的市售油无需太担心。
很多人喜欢油锅开始冒白烟时再下食材,刺啦一声,产生的除了锅气,还有反式脂肪。
植物油中往往含有较高比例的「多不饱和脂肪酸」,耐热性比较差,容易在高温下转化成反式脂肪。
植物油开始冒烟,意味着温度往往 180℃ 往上了,也代表着反式脂肪开始快速产生了。油温越高、时间越长,造出来反式脂肪就越多。
2018 年,一项研究购买了市售的花生油、大豆油、橄榄油、玉米油、菜籽油、亚麻籽油和葵花籽油七种常见食用油,在中餐炒菜的 180°C 下加热,大多数油中反式脂肪含量都明显上升。
另有多篇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,不论使用什么植物油,加热温度越高、时间越长,反式脂肪酸就积累得越多,有益脂肪酸剩得越少。
我们为了少吃反式脂肪,辛辛苦苦降低零食配额,对外头的饼干蛋糕闻风丧胆,结果回头自个儿在家 DIY,在炒菜油中「补」回来了,那可不就成大怨种了。
油锅冒烟的危害不光是反式脂肪,还会产生 200 多种致癌、致突变的剧毒气体,危害我们和家人的身体健康。
咱们中餐博大精深,煎炸爆炒之外,还有蒸、白灼、汆、涮、煮、烩、炖、焖、煨等做菜方法,它们一样能把食物做得有滋有味,更有助于保存食材中的营养。
另外,炒菜前可以把蔬菜先焯个水,肉切薄片先过水,这样炒起来熟得更快,可以大幅度缩减炒的时间。
花生油、橄榄油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的油,高温稳定性较强,同时饱和脂肪含量少,适合日常炒菜。
而爆炒或油炸时最优选择高温稳定性更强的油,比如猪油、椰子油等,产生的反式脂肪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会少很多。但它们毕竟都是饱和脂肪,对心血管不好,不建议多吃。
(虽然还想补一句油炸越少越好,但很多家庭也只有过年会油炸些丸子,再拦就不礼貌了。)
这个习惯其实非常不好。油被加热的次数越多、氧化越严重,生成的反式脂肪就越多。
而且这时的油中还有各种致癌物质、过氧化物,还要暴露在空气中继续酸败变质,让危害叠 buff。
节省是好事,但咱们的身体也要省着点用,毕竟祸害身体才是更大的「浪费」呀。
研究发现,炒菜过程中先放醋、糖、盐,能抑制反式脂肪;酱油则会促进反式脂肪产生,放得越早生成越多,尽量出锅前放。
这其实和很多烹饪建议不谋而合。从口味上讲,炒菜酱油放太早,不仅容易糊锅,里面的鲜味物质也会流失。
多数商家不仅更常高温爆炒,油还会用来反复煎、炸,甚至有可能为了降低成本,偷摸使用易储存的氢化油。
至于超市里的饼干零食呢?当然要少吃,只不过没必要对其中的反式脂肪过于紧张。吃得少,反式脂肪微乎其微;吃得多,最需要的担心的就不是反式脂肪了。
无论走到哪里,家的味道总是让人眷恋。对少量反式脂肪本身无需太焦虑,但减少一点厨房里的烟火气,改掉一些做饭小习惯,也是在保护家人的健康。记得转发提醒家里掌勺的「大厨」哟!
- 上一篇:亲子过年 适合宝宝吃的春节美食
- 下一篇:海南周刊 琼州豆食地理